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,部署开展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。会议指出,建设好县域普通高中,关系成千上万学子特别是农村孩子的成长成才。要科学优化资源配置,加快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建设,适应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趋势,前瞻布局、远近结合,合理确定建设规模,多措并举增加学位供给。
在今年全国两会上,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,县中是大家这些年来关心的热点问题,在我国有近60%的高中学生是在县域中学。县中振兴,首先将加强县中布局,第二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,第三是吸引和培养优秀教师到县中,使县中更好地服务乡村学生。
县中振兴,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民生工程,其重要性、迫切性无需赘述。问题在于,究竟如何振兴?此次国常会给出了一系列的务实举措。
以“前瞻布局、远近结合”打消地方顾虑
前不久,《半月谈》报道,“县中振兴”呼声兴起已有几年时间,但不少县域教育的资源困局仍未被打破。记者走访调研东中西部多个县域中学发现,“培养即流失”“招聘无选择”的师资困境正持续发酵,叠加机制性障碍与待遇晋升短板等因素,成为县中提质的一大梗阻。
简单来说,振兴县中面临优秀师资、优秀生源流失之困。甚至出现恶性循环——优秀师资流失,加剧优秀生源流失;优秀生源流失,让优秀师资“人心思走”。
面对这种困境,一些地方政府并不重视县中振兴,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顾虑:一是认为培养优秀师资,是为其他地方培养;二是在少子化大趋势下,对县中的未来并不看好,认为县域的孩子今后读高中,要到地级市,一些县中将不复存在,县中振兴没必要。
县中振兴,首先就要跳出这种“县域”思维局限,强化省级统筹。要从省域范围推进高中资源优化配置,结合当前适龄学生增加对高中资源的需求,以及未来适龄学生减少可能带来的县中撤并等问题,进行前瞻性规划,避免局限在县域内的县中振兴,反而导致县域内高中资源配置失衡、浪费。
这也是国常会提出“前瞻布局、远近结合”的深意所在。
对于县域内优秀师资流失,不妨看得更远一些、更宽一些。不能因培养的优秀师资被其他地方挖走,就不愿意再培养优秀师资,或者采取各种措施阻止优秀师资流动。优秀师资流动是市场规律,阻止是阻止不了的,反而会影响当地招聘教师,对教师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产生消极影响。
县域高中培养优秀师资,本身可以带动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;尊重每个教师的职业发展选择,也正是为了建设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。
县中要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,就要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,鼓励教师跨校兼职、兼课。我国中西部县中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,一直在探索与优质高中的教学资源共享,如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,同上一门课。这其实就是师资共享,但其中有一个“微妙现象”:大多是跨省合作。因为不存在升学竞争关系,本省内、跨县市的合作反而不多。
按照师资共享的思路,振兴县中,就不该是省域内高中比拼高考升学率,而是进行师资建设、课程建设的合作共享,整体提高高中教育质量。
如果以升学率来评价县中是否得到振兴,县中振兴就会是零和博弈。因为一省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录取名额,在高校不增加招生计划的情况下,是固定的。随之就会导致省域内各地级市高中抢师资、抢生源,甚至恶性竞争。这就需要在省级层面统筹推进高中师资建设,以及各地级市高中资源的共享。
振兴县中,要构建良好的基础教育生态
我国适龄学生的“排浪式”变化,会导致近期普通高中学位紧缺,但在6~8年后,就可能出现部分高中因招生困难的现象。
显然,以县域为单位,进行高中教育资源调配,难以应对适龄学生的变化。这就需要在地级市层面,甚至在省级层面,进行前瞻性布局。要根据2010~2024年适龄学生变化趋势(分别对应在2025年、2039年进入高中教育阶段),测算未来普高与中职学位需求,分析县、地级市、省的高中教育资源布局情况,进行战略规划。
从长远看,未来县域内的中职教育将调整到地级市范围内进行;初中毕业生跨县上普通高中也会变得普遍,这也需要强化对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省级统筹。
整体提高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质量,要推进高中多样化办学,形成不同高中的办学特色,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。这也是县域内高中无法单独完成的任务。
从现实看,我国有的县近年来还有几所普通高中,未来可能就只有一所普通高中;有的县目前有一所中职,未来可能几个县一所中职。要推进高中多样化办学,也需要省级层面规划布局,并落实和扩大高中学校自主权,鼓励举办综合、科技、人文、艺术、体育、技术等不同类型的特色高中。
由此来看,振兴县中,更重要的是构建良好的基础教育生态,而不是把目光局限在办好某所县域高中。要通过省级统筹,推进省域内不同县市的师资建设、课程建设合作,整体提高高中教育质量,同时鼓励高中多样化办学,形成一省范围内良好的高中教育发展生态。
责任编辑:于啸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