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会见商界代表时,专门强调了一句,俄罗斯实际上是“被迫”发起特别军事行动。乌克兰的种种作为,让俄乌走向彻底对立,现在还试图把责任推卸到俄罗斯头上。
虽然讲话的场合是面向俄罗斯商界代表,但这句话也能算是普京的“自白”。
【普京强调,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是“迫不得已”】
普京这里先细数的,其实是十年前的旧事,2014年乌克兰政局变天,亲俄势力被赶下台,导致乌克兰内部矛盾激化。
在“去俄罗斯化”的过程中,乌克兰东西两地的对立愈发严重,乌克兰西部的政治精英,希望加入北约集团,推动乌克兰建立独立的民族叙事,跟苏联历史撇清关系。
可他们找的精神寄托,却是班德拉这种上不得台面的纳粹残余。
也就是那时候美欧乐见乌克兰激进反俄,对这种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在乌克兰迅速坐大。
乌东地区的主要人口构成则是俄罗斯族,立场上偏向俄罗斯这边。
乌克兰西部要推动独立民族叙事,俄罗斯族势必要被边缘化。两边矛盾一激化,迅速滋生各种暴力事件,进而导致顿巴斯战争爆发。
【普京说的,是2014年乌克兰变天一事】
很快俄罗斯就不淡定了,普京政府这几年没少指责乌克兰当局,称其在顿巴斯地区“迫害俄罗斯族人口”。
后来西方介入,各方签下《明斯克协议》,表面上局势有所缓和,实际上埋了不少雷。往后几年里,俄罗斯就有预感,自己又一次被西方“欺骗”了。
近几年,欧洲国家不少领导人都半公开地承认,这份协议就是为了给武装乌克兰“争取时间”。
与此同时,北约东扩的脚步并未停止,乌克兰则大力配合,还以立法形式,确立了加入北约的长期战略目标,终于触碰到了俄罗斯的红线。
当年俄罗斯就因为轻信北约“不东扩”的口头承诺吃了亏,这次更不能犯同样的错误。
【乌克兰推动“去俄罗斯”化,东西矛盾不断加剧】
2022年初,普京承认乌东地区卢甘斯克与顿涅茨克两个“共和国”,没过几天就发起了特别军事行动,列出了几大目标,要对乌克兰“去军事化”“去纳粹化”,并确保其“永久中立地位”。
把上述事情结合在一起看,我们才能理解,为什么普京要说,俄罗斯是“被迫”发起特别军事行动。
从俄罗斯的视角来讲,是西方一直在对自己步步紧逼,俄乌本来有机会和平共处,乌克兰非要把自己变成美欧反俄的马前卒,那也该付出代价。
普京在这里的逻辑非常简单粗暴:乌克兰不把俄罗斯的安全关切当一回事,那么俄罗斯也没必要在意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。
凡事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,普京必须坚持特别军事行动是“迫不得已”这一叙事,才能为俄罗斯找到一处舆论上的“道德高地”,应对西方的口诛笔伐,强化国内的凝聚力。
【俄罗斯的叙事中,乌克兰是“咎由自取”】
但我们也可以说,在俄乌问题上,俄罗斯在地缘层面缺乏防微杜渐的手段,坐视乌克兰倒向西方,放任亲俄派失势,直到事态已经无法挽回,才选择用武力方式解决问题。
从这个角度来讲,俄罗斯与其说是被迫发起特别军事行动,更像是在为以前的战略误判买单。普京再怎么“问心无愧”,也无法掩盖这点。
不仅如此,俄罗斯还在明斯克协议中被美欧摆了一道,错失了彻底解决问题的战略空间,以至于陷入了长期冲突的泥潭。
普京为什么要对商界领袖重申这一立场?多少与俄罗斯近期的经济形势有一点关系。
尽管俄罗斯经济各项指标最近还算稳定,客观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,比如说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。这一点,克宫那边并未回避,也在想办法缓解。
如果要治本,还是需要俄乌达成持久、有效的和平协议,同时西方还得解除对俄罗斯的一系列制裁措施,这样才能有明显的起色。
【普京希望特别军事行动“有始有终”】
只是在看到俄乌和谈形势不断反复,各方分歧依旧尖锐以后,俄罗斯商界现在难掩悲观看法,更有一股莫名的焦虑情绪。
普京则是想让这些人明白,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,错不在俄罗斯这一边,自己不会在俄乌危机上对西方妥协,更不会因此感到内疚。
虽然越快达成和谈协议,俄罗斯的外部环境就能越快得到改善,目前这种不上不下的经济状况也能得到有效缓解。
但普京更倾向于,如果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冲突根源,俄罗斯无论是在地缘上,还是在经济上,都无法建立一个有效的“缓冲区”。
在这么一个重大问题上,俄罗斯承受不起“将错就错”的代价,因此特别军事行动必须做到“有始有终”,哪怕普京对美国的和谈提议“来者不拒”,也不会违背这一基本原则。